《新世纪教师素养》师德篇
《新世纪教师素养》师德篇
五华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谷润
一、道德的魅力
故事一:《善良那根弦》
印度北部有个村庄,叫格依玛村。这里土地贫瘠,人们生活穷困,连填饱肚子都成了问题。村民们也想改变现状,苦于找不到生财之道。
离格依玛村不远有一条公路,属于那种简易公路,路况不算好,经过那里的车辆经常发生事故。有一次,一辆装载着食用罐头的货车在那里翻进了沟里,一车罐头滚落一地。司机受了伤,拦了一辆顺道车去了医院,那些货物无人看管。格依玛村的村民见了,就将那些罐头偷偷地运回家,一连好几天,家家户户都有罐头吃。
这件事给了格依玛村民以启发,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完全可以靠路吃路了。所以,他们经常到那条公路转悠,希望再有运载食物的车辆在那里出事故,他们好乘机有所收获。但车祸的事毕竟不会经常发生,眼瞧着一些运载食物的车辆来了又去,他们一无所获,这让他们很不甘心。所以,他们想到了一个主意,晚上乘公路上没人的时候,他们就拿上工具,将公路的路面挖得坑坑洼洼。这样一来,车子在那里出事故的情况就多起来。即使车子在那里不出事故,但路况太差,所有经过那里的车子行进速度都非常缓慢,这给了格依玛村民以可乘之机,他们会跟在车后,乘司机不注意,偷偷地从车斗里拿走一些他们需要的东西。
这件事在渐渐演变,起初,他们只是偷拿一些食物,后来,其他货物他们也拿,好送到市场上去卖一些钱,发展到最后,他们不是偷偷地拿,而是明目张胆地抢了。一时间,格依玛旁边的那条简易公路成了最不安全的路段,警察局每个月都会接到好几起关于车上货物被抢的报案。警局出动警力破案,他们在现场抓住了两个正在抢货的格依玛村民,并将这两个村民绳之以法。但这样做并没有震慑住其他村民,反而让村民们学会了作案时更加隐蔽更加机警,他们的作案开始有组织并有序起来,有专门的人负责望风,抢到货物后就拿回家藏起来,或者更换货物的包装,让前来搜查的警察找不到物证。一时间,警察束手无策。
当地政府也想了很多办法,想让格依玛村民放弃哄抢货物这种不道德和非法的行为,引导他们走上正途。无奈,格依玛村民已经从哄抢货物中尝到了甜头,他们习惯了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哄抢货物的事在格依玛村附近屡屡发生。那年冬天,由于从格依玛经过经常丢失货物,司机们选择绕道行驶的方式。这样一来,格依玛村民好几天没有收获。这一天,终于有一辆货车从那里经过,车上装的是一袋袋磷酸脂淀粉,一种工业用淀粉。格依玛村人都没有什么文化,在他们看来,淀粉就是粮食,可以做成各种各样好吃的食物。当下,大家就一拥而上,抢走了二十多袋磷酸脂淀粉。
司机是个小伙子,见有人抢了他的货,便停下车,跟在抢货人的身后往格依玛村追。这样一来,反而给了其他格依玛村人机会,他们不慌不忙地将无人看管的车上所有淀粉搬了个空。小伙子追进村子,就请求村民将他的货还给他,格依玛村人哪会将到手的“粮食”轻易地交出来,他们都不承认拿了他的东西,并采取了应对措施。小伙子百般恳求都没有作用,他只得告诉村民,那些磷酸脂淀粉不是普通的食用淀粉,而是工业淀粉,有毒。吃了会死人,他们拿去了也没有用。
小伙子说的是实话。但格依玛村人都不相信,因为这种磷酸脂淀粉无论从色泽还是手感上,都与他们平时吃的食用淀粉毫无区别。更何况,在他们看来,淀粉是用来做食物的,怎么会有毒?
小伙子见村民们不信,吓得不知所措。他本来想去警局报案,但是,他又担心,他一离开,真有人将那些淀粉做成食品吃了,那时候会闹出人命的,虽说闹出人命他也没有责任,但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人去送死呀!他只得一家家地登门去说明情况,甚至向村民们下跪,请求他们:“那些淀粉你们不交给我无所谓,大不了我受一点损失,但我求求你们,千万别吃那些淀粉,会死人的。”
小伙子的执著,让村民们对他的话由不相信到将信将疑,有人就将那种淀粉拿来喂鸡,以检验小伙子所说的话是真是假,结果,吃了这种淀粉的鸡不一会儿就死掉了。这一下,村民们惊骇了,继而是深深的感动。他们抢了小伙子的货,小伙子理应怨恨他们,即使他们吃了那种淀粉被毒死,也是罪有应得。而小伙子不惜以下跪的方式来请求他们别吃这些工业淀粉,拯救了他们的生命。这样的爱心,这样的善良,这样的胸襟,让他们羞愧难当,感动不已。
村民们自发地将那些工业淀粉都交了出来,重新送到了小伙子的车上。自此以后,格依玛村人再没有哄抢过货物,即使有人想打过往车辆的主意,立即就有人站出来说话了:“想想那个好心人吧,我们伤害了他,他却救了我们全村人的命。想想他,我们还有脸继续干这种伤害别人的勾当吗?难道我们真的是魔鬼。”
格依玛附近的公路太平了,在警察的治理、政府的引导都未曾产生效果之后,一个年轻司机的善良之跪、爱心之举,却改变了一切。
人的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就看你怎么去改变;人的善念是可以唤醒的,就看你怎么去唤醒。任何人心里,其实都有一根善良的弦,这根弦,只有爱心才能拨动它。想要人善良,首先付出你的爱,再恶的人,你用你的爱,也能唤醒他的善良,让他摒除恶念。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教书育人的特殊的“操作软件”——爱心
教书育人更多地像农业,而不是工业,依我的理解,那就是育人是种庄稼,课堂是庄稼地,教师是农夫,教育是春种秋收的整体,师生间是农民对种子的期盼与热情。
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突出的特点是职业客体不同。生产加工业的客体是物,服务行业的客体是人,但基本是成年人,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客体是人,而且是未成年人。正因为如此,教师职业的“运行”需要一个特殊的“操作软件”——爱心。爱学生,用爱心抚育学生健康成长,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程序”。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乌申斯基指出:“教师个人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特别是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富有实效。爱学生,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德区别于其他行业道德的主要特点。师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没有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教育就将成为不施肥的苗圃,不浇水的花畦。
师爱的基础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尊重学生人格是施爱的基本要求,也是获得学生的爱的基本途径。人格是一个人的尊严,是一个人对生存条件的心理反映。任何人,包括未成年人,对侵犯自己人格的行为都不可避免地会生成警惕、防御、抵触和反击的心理和行为。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就等于丧失了教育的权力。既然教育面向全体的,“一个都不能少”,那么,师爱也是对所有学生的,“爱你没商量”。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信心,都在师爱的沐浴下健康成长。然而事实上教师往往对好学生施爱容易,对后进学生、问题学生施爱较难,后进生被打击、讽刺的情况比比皆是。因为其人格尊严没有得到爱护,所以是后进更后进。转变差生的法宝只有一个——首先尊重他。
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说做事要“以己度人”、“将心比心”,可惜很少有人用到教育上。过去我们总以为,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学生就应该听从服从,殊不知在教育的规律面前,我们常常是好心办坏事。其实,教育者的所有用心和努力如果不能通过学生认同这一环节,那么一切心血都将白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育者一味采取强制的办法,暂时地可以让学生认可和服从,可是只要环境一变,教育者全部努力得到的只会是更为强烈的反叛和报复。
要尊重学生的情绪和情感。青少年自控能力差,但独立意识、反抗意识却很强,稍有不顺心的事,往往通过爆发的形式或者弥散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对这种情绪如果不予重视,或者以硬对硬,便可能导致师生对立,造成彼此之间的伤害,甚至导致学生心理上难以弥补的挫伤。那种能够体谅学生情感的教师,那种不对学生发火的教师,才能成为大多数学生佩服的教师。对学生的缺点和弱点,要及时提醒,实事求是,不宜过分夸大,尽量不在其他学生面前批评,更不在全体学生面前揭示一个学生的缺点和错误。
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每天都要对各种各样的事物、各种各样的人物进行选择和判断。鼓励学生自己做出选择和判断,不仅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权利和自由的表现,而且有助于发展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育者的任务不应该是让学生“掌握”一套现成的价值判断标准,而应是鼓励学生自己对事物做出选择和判断,并把自己的判断和社会期望的判断作比较。所以,凡是有争议的问题,教师都应该暂缓发表意见,而让学生自己说话,让他们讨论。
2.教师职业的特殊作用——表率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在育人过程中,教师的表率作用非常突出。教师的言行举止、精神面貌、治学态度、道德情操及思想作风等对学生都具有示范性、渗透性和权威性,起到言传身教、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见,育人得先正己,打铁先得自身硬。作为教师,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更须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先不去做,自己事事处处成为学生的表率。正因为如此,许多学生把学习阶段能否师从几位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教育得法的好老师作为自己人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师道德对学校整个教育工作的健康和稳步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教师的行为规范能有效地调节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并因此能够妥善地处理好学校教育过程出现的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自己职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形成社会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最佳结合,为学校的各种教育工作健康和稳步发展创造最有利的条件,从而极大地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完成。
教师道德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风气,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质都会对五亿儿童青少年,并通过他们对道德建设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道德对社会风气发生影响,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人们对是非、善恶、荣辱观念的判断,从而对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婚姻、家庭、教育等方面,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3.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不断学习和自我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教育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教师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发展自己,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任何一个人一次性从学校拿到毕业证书,还远远不能适应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他必须从为了获取某种任职资格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教师也同样如此。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今日一旦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想做一辈子老师”就必须“一辈子学做老师”。教师只有调整心态,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对于我们,不管是在教学工作上,还是对于自身的素养,都非常重要。
教育永远是一个开创的事业,教师永远是一个前进的职业。
二、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现实
1.现实功利挑战理想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和希望。理想都是“将来时”。“将来”到什么程度呢?明天?后天?还是遥远?每个人的理想都不一样。理想是前进的灯塔,是人生的航标,是奋斗的动力。有了理想,就会始终保持奋斗的激情,就会不断激发出自己最大的潜能。但是,实现理想却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必须立足现实,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积累,不懈奋斗。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把远大理想落实到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上,落实到每一天的具体行动中,才能不断接近理想,进而实现理想。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在立足现实的时候,每个人的理想都要面对功利的挑战。据网上登载,某大款为自己的父亲做寿,在成都包了数座星级宾馆,从香港、内地买来数十歌星,可谓一掷万金。同样,据网络说,9月10日,是甘肃省前阳洼村小学教师长小萍职业生涯中第一个教师节,没有鲜花、没有礼物,甚至连最简单的教师会餐都没有。19岁的长小萍一个月给学生上语文、数学、美术、自然、唱歌、思想品德等112节课,平均每天批阅各类作业约80本。这个工作量让她每月只有680元的收入,一年才8160元。长小萍说,面对极端贫困的学生,学校老师多年来从不在学生面前提起教师节。教师节反而成了长小萍送礼物给学生的日子。五年级有两名学生因为家贫凑不出5块钱领不到英语课本,上课时满脸羞愧、满眼泪水。她不声不响地把12元钱递给学生,说:“老师的钱先借给你们,不还也行。”12元钱也许是城市里19岁女孩的一杯咖啡,但在长小萍的账本上,12元钱刚好买10斤大米,够她吃一个月。长小萍告诉记者,当时,她不仅想用12元钱为两个学生买到课本,更想为贫穷的孩子赢回自尊。
有谁读到这里不动容?现实的反差能震撼所有人。但震撼过后是什么?会有一些人仍然自甘寂寞、固守淡泊,耕耘着说不定什么时候才有收获的土地。还会有些人大逃亡,“南飞”或者“北飘”。不能说远走高飞者不对。但,道德往往钟情于默默的耕耘者。
2.介绍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观点: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了解和自觉),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觉解程度的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那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什么是自然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举例]
东方时空的一个记录片:记者问一个陕北放羊的孩子,“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放羊娃由于生活在落后愚昧地区,对自己生活不觉解,作为一个少年最是多梦季节,但他却仍是近乎处于自然境界,这也使我们感到治贫首先要治愚,理念(觉解程度)对于一个人生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2)什么是功利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是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
[举例]
这是报纸上的一则报道,想必很多老师都有所耳闻:某一中学政治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对学生宣传学习的好处,说学习好了后能带来荣华富贵,金钱美女,诸如此类。后被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得知,对其进行了处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有人说这老师说的是事实,中国人的学习就是谋取功利,那老师只不过是说了真话而已;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样的价值引导不可取,这种浅近的学习的功利心态,只会损害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就此案例,您怎么看?
长期以来,讲求功利,在某些道貌岸然者的眼里,基本和“损人利己”同义。但我认为,讲求功利,不但不是罪过,反而应该理直气壮。做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状,反倒让人觉得虚伪。对一个民族来说,坦然面对功利之心是一件光明磊落的事情,倒是那些视“功利”为洪水猛兽的人,反而会成为前进道路上的观望者、徘徊者、冷嘲热讽者、阻挠羁绊者。
学校教育不是处于真空之中,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主要就是看升学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离不开平均分、及格率;而对于学生,每年的中高考差一分都不能录取,你有什么理由反对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重视分数,追求分数。而古人倒是大大方方地说:“学而优则仕”,为仕之后才能有位,有位之后才能有为。
我们现在最应该做的是:用好功利心,在追求自我功利的同时,实现更高层次的追求,实现对社会的回报,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
(3)什么是道德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正,在政治、道德、思想、言论、礼仪等方面,将违反原则、标准或规定的匡正过来)。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
[举例]
有一则寓言故事非常形象:三个泥水匠在一起砌墙,有个过路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创造美丽。若干年以后,他成了该市的市长;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建造最美丽的房子。若干年以后,他成了一个著名的建筑商;第三个泥水匠回答说:砌墙就砌墙呗,还能干什么?若干年以后,他还是一个贫穷的泥水匠。在简单的砌墙过程中,显然三个泥水匠的觉解程度是不同的。第三个泥水匠看到的只是一面又一面他所砌的墙,也就是做自己该做的,从来也没有考虑过多面墙会构成什么;第二个泥水匠比第一个多看了一层,他看到了墙组成了房子,但缺乏远见,因此他后来只能拥有无数栋房子;第一个泥水匠比第二个又进了一层,他不仅看到了美丽的房子,而且看到了美丽的全部,因此他可以获得整个城市。这就是觉解的不同会导致个人奋斗方向的不同,则最终必有不同的结果。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个渺小之人。雷锋是一个土兵,并不妨碍他是一个道德境界的人。李嘉廷是高级干部,但他贪婪成性,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利益来换取个人私利,因而被人们所唾弃。
(4)什么是天地境界?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明乎天理、适乎天性的贤者)。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自己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做他所做的事。(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举例]
至今,许多人仍是一提总理双泪流,一谈国事就念总理。陆放翁诗:“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是什么办法化作总理身千亿,人人面前有总理呢?难道世界上真的有什么灵魂的永恒?伟人之魂竟是可以这样地充盈天地、浸润万物吗?总理这时时处处的“有”,原来是因为他那许许多多的“无”,那些最不该,最让人想不到、受不了的“无”啊。总理的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无怨,六是去不留言。周恩来的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城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他爱心博大,覆盖国家、人民和整个世界。你看他大至处理国际关系,小至处理人际关系无不充满浓浓的、厚厚的爱心。爱因斯坦生生将一座物理大山凿穿而得出一个哲学结论:当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就停止;当质量足够大时它周围的空间就弯曲。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再提出一个“人格相对论”呢?当人格的力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囊括空间而护佑生灵。我们与伟人当然就既无时间之差又无空间之别了。这就是生命的哲学。
联合国为周恩来逝世降半旗的真正内幕1976年1月8曰,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这是非常罕见的事。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就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曰,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瓦尔德海姆机敏而锋利的谈吐,不仅表现了他机智无比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尚品格是举世无双。
[举例]
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美国朝野上下大为震惊,美国自鸣得意的原子弹讹诈战略宣告破产。究竟是谁泄露了美国的原子弹秘密呢?围绕着这桩历史公案,半个多世纪以来,众说纷纭。较一致的说法是美国有良知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看到了原子弹巨大的杀伤力,感到能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式就是把原子弹的秘密送给苏联,让这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超级大国能牵制美国。
5.小结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是应该成为贤人、圣人,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我们这个时代有人说是精神贬损,物欲膨胀;理想低迷,平庸泛滥;道德滑坡,“我为圆心”;价值低庸,急功近利。这决不是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生活中决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不断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用它来不断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育观念是师德之魂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数学、逻辑、音乐、身体、空间、人际关系、内省和自然观察,以此衡量,“差生”几乎不存在。
尽管我们的教育现状仍然以分数为衡量学生等次的唯一标准,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多一个角度看待学生,不但可以带给学生鼓励和信心,也能给我们做教师的带来更为平和的心情。
(一)爱你不喜欢的孩子
有一句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的人是神,爱别人的孩子的人是神。”假设有一个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违反纪律,总是不完成家庭作业,而且不懂礼貌,这一切,当然不会使教师高兴,这些事情本身也不可能使教师对这个学生产生好感。爱一个好学生容易,但爱一个你认为不好的学生很难。爱你不喜欢的孩子,就是要用师爱帮助他改变他的落后的局面。
怎样做到爱你不喜欢的孩子呢?
首先,你要特别尊重他的人格,呵护他的自尊心。后进学生,或者问题学生都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天天生活在屈辱、悲观和不服气、逆反的矛盾之中。这是,他最需要理解和同情。不要以为这样的学生“不可救药”“不懂廉耻”。给他一点尊重,就能唤回他的一点良知。当然,对于一些问题学生来说,这个过程很漫长。一位老师讲,其他班有一个特别淘气的孩子,一天,该老师看见他违反规定在走廊拍球。在走过他身边的时候,老师没有责怪他,反而说,“你爱篮球,好哇!”于是,学生开始和他接近,学生开始爱听他讲课,以后,学生逐渐变化了。学生家长还到学校找老师,专门感谢老师夸奖的那句话。这位老师总结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对学生表现出反感、藐视的情绪,否则,想转变他是不可能的。
其次,要主动接近学生,读懂他们,和他们交朋友。教师要多与学生接触,去了解学生,特别是学生长病生灾或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象慈母那样去关心、去帮助。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就不可用过于严厉的形式批评他们,而对于个性倔强,软硬不吃的学生,需要有耐心,要长期用真情去感化他们。教师要以身示范,爱岗敬业,把自己的学生看作自己的儿女。俗话说:情到真处心即通。
再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爱学生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闪光点”即优点、长处。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问题生”绝不例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让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承认和强化,从而激起学习的斗志,鼓足前进的勇气。只要细心观察,最终都会淘尽黄沙始得金。但是,对这些“难看”的学生,如果教师真正了解他们,很可能就会发现,原来他们有着一副爱钻研的头脑,一颗体贴和同情别人的好心肠,以及一种异乎寻常的积极性。这就像我们面前有一块土地,土质不好,而且掺着碎石子,它既不会叫人看了高兴,也没有希望提供最起码的收成,可是来了一批地质工作者,进行了一番勘探,结果在地下深处发现了巨大的宝藏。
最后,严爱相济,教育为主。也不能一味地慈爱,时间长了,会使学生感到老师软弱无能,管理不严,以致失去自我约束,甚至行动随便,纪律涣散。所以,爱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发现学生有缺点,应及时批评指出,并给予其改正的方法及机会。对学生表现出的不良习惯应及时纠正,不能迁就,更不能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教师不能和学生“斗气”,更不能歧视他们。初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也需要教师严爱相济,教书育人。
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在教师的眼里,学生只是一种什么容器,可以把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灌到里面去,那么,这样的看法当然不会促进他们对学生的爱;相反地,倒是把在从事教师职业之前仅有的平常人对儿童的喜爱的情感也抵消了。
(二)让学生自主发展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呢?
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探究与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评价能力等“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能力,教师应该做到:
激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策略。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价值。正确运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采取适当的竞争方法,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学。学习是学习主体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越来越应当成为学习者主动和学习者推动的过程。根据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自学,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这种能动式学习不但使学习过程有效,而且使学习者本身主动而自信。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可以从教学内容的正确性、推理的逻辑性、结论的合理性、语言表达的严密性等方面对教材以及教师的讲课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分析、评议。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对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形成一种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主动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认识和实践的各种能力。它不以取得现成的结论性知识为满足,而是在不断地研究中逐步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积极的态度。
(三)甘于淡泊,无私奉献
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不利用职责之便牟取私利,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明确要求。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而不是重利的商人,其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教师应该是甘于清贫和淡泊的。
在这里,“无私”与“无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无私”指的是没有自私自利之心,“无酬”则是指没有任何报酬。道德高尚的人可以做到不带任何自私自利之心地进行工作,但无法做到任何工作都不要报酬。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仍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如果把无私奉献精神理解成从事任何劳动都不要报酬,那么,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就根本无法生活了,这实际上就等于从根本上否定了无私奉献精神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大量事实表明,越是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使劳动贡献大的人能得到相应的较高报酬,就越有利于鼓励人们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积极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为什么提倡教师甘于淡泊、无数奉献呢?这是因为,任何具体的道德准则,都有自己特定的反映对象和适用范围。商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但是师生关系不是经济关系,而是一种高尚的育人关系。如果一个人在任何事情上都讲等价交换,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他就无法完成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新一代接班人的历史职责。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发扬无私奉献的道德风尚是不容易的,这确实需要教师甘于淡泊、不计名利。要做到这一点,主要的就是在师生关系中抵制商品交换原则。而时下乱补课、滥发教辅图书、乱收费等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都是被“利”字挡住了双眼。
[举例]一棵树的快乐
我刚刚接手了六年级的一个班。班上有个叫林的小男孩,个子矮小,成绩一般,还患有口吃。他因此十分自卑,上课从不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下课也不肯和同学一起玩耍。
我决定用自己的热情帮助他快乐、自信起来。于是,我上课常请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只要他开口,我就会表扬他。可是,结果却并不像我预料的那样,他并不快乐。那次我让他读很短的一段话,他站起来竟然有些哆嗦,眼里还含着泪水。在他的脸上,我一直没读到快乐和自信,有的只是恐惧和忧伤。
我迷惑了,难道自己做错了吗?我找林来谈心,可无论我说什么,他都不吭声。真让人苦恼,我不知道如何才能打开他紧锁的心扉。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读到这样一段话:“有的人注定无法成为姿态高雅、步伐优美的小鹿,无法成为活泼俏丽、歌声清越的小鸟,那么,就让他们成为一棵树吧!一棵并不受人瞩目的树!那才是他们快乐的源泉。”
那一刻,我若有所悟。也许我所认为的快乐,并不是林所期待的快乐。这让我想起读初中时的一件事,当时我们班有一位姓章的女同学,患了小儿麻痹症,有一位姓刘的女同学天天背她上下学。偶然间,一位记者知道了这件事,就给她俩写了一篇报道,还拍了照,登在报纸上。照片上,刘同学笑眯眯的,很是自豪,而章同学却毫无笑意,眼里隐隐现出一丝痛苦。我问章同学:“出了名,你怎么不高兴呢?”她说自己一点都不高兴,以前她还能比较坦然地接受刘同学的帮助,可自从被报道了以后,哪怕是在无人的地方,她都会觉得有怜悯的目光刺在背上,觉得有人在私下里议论她。这让她很难受,她甚至有点怨恨那个记者。不久,章同学就辍学了。
这使我想到,有些人会有一些无法弥补的缺陷,他们并不希望我们以爱的名义刻意去关注它,提醒它。最好的做法,就是善意地回避。比如说林,他既然有口吃,我为什么非要强迫他回答问题、朗读课文呢?这只会让他更加难堪,我完全可以换种方式让他快乐起来。
“六一”儿童节到了,我专门为林编了一个童话剧参加学校的文艺汇演。在剧中,林扮演一棵饱经风霜、坚强不屈的树。他不用说一句台词,所有的台词由其他演员来说。
演出很成功。在热烈的掌声中,我第一次看到了林的笑容,也第一次听到他当着大家的面对我说:“下……下次……我……我还要……演树!”
爱有很多方式。有的人,你爱他,就把他当成一棵树吧!
[举例]由“木桶理论”想到的……
世界上时时处处都有学问。这不,一只木桶也被人们赋予了含义,有人提出了一条“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而是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于是人们常拿这条理论比拟教育教学:一个班级就像一只木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取决于表现最差的学生。依此类推,一个学生最薄弱的学科,就是他的“短板”。
从关注弱势群体,鼓励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当然是好的。可另一方面,为了让班级这只木桶“多盛水”,一块块“短板”被找出来,教师们使劲敲打这些“短板”,恨不得让他们一样齐;而为了让学生这只木桶“多盛水”,教师们紧盯着学生的薄弱学科,务必要使其取长补短,各方面齐头并进。
对任何理论都要有所辨析,不能一味地“拿来”。在这些对“木桶”理论的运用中,笔者读出了这样的潜台词:班级中每个学生都应该是一样高的“木板”;每个学生都应平均发展,争做全才、通才。换句话说,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变成一批又一批的“标准件”。
由此我想到了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他在1930年报考青岛大学英文系时,虽然数学不及格,但因国文获得98分而被中文系破格录取,最终成为成就斐然的大诗人。按照“木桶”理论的逻辑,臧克家肯定不能被录取,最好是回去恶补数学。何止是臧克家,很多伟人或天才在小时候的表现都不够好:牛顿小时候智力平常,小学校长提到班上成绩不好的孩子,总少不了他;拿破仑读小学时不能正确地拼写,语言不通顺,字也写得很糟,老师和家长都认为他没有出息;富兰克林在小学读书时,算术常常不及格;爱迪生曾因学习成绩不良而被拒之学校门外……这些人无一例外应是一个班里的“短板”,但他们后来却成了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著名人物!
还有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古时候一位围棋高手收了两个弟子,其中一个学棋专心致志,认真聆听师傅教诲;另一个却经常走神儿,老是盯着窗外,想着拿弓箭去射天空飞过的鸿雁。老师提醒他注意听讲,可他只听了一会儿,又去想射箭的事儿了。后来,专心听讲的学生成了出色的棋手,而那个老是走神儿的学生,棋艺却没有多大长进。许多人拿这个故事来教育学生学习要专心。可我想,假如让不愿学棋的弟子转学射箭,没准儿他日后会是一个出色的弓箭手。
在相同的环境里,一棵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一片叶子都是唯一的。同样道理,学生的成长也不会是朝着同一个目标和方向。但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统一教材、统一教法、统一答案、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把富有生命力的学生变成一个模式,禁锢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特个性。
话说回来,高明的木匠一定会量材用料,绝不会用长短不同的木板做成一只木桶。我们在引用“木桶”理论时切不可教条,形成思维定式,从而否定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非得让鱼儿学飞翔,鸟儿学游泳。要知道,“全面发展”、“平等对待”不等于“统一规格”、“平均发展”。
[举例]我是不好不坏的孩子
一次到朋友家作客,看到她的儿子非常活泼可爱,我不禁夸了他一句:“你真是个好孩子!”没想到,她的儿子却很认真地说:“不,我不是好孩子。”
“为什么呢?”我奇怪地问。
“我们班有好孩子,也有坏孩子,我是不好不坏的孩子。”他天真地回答说。
我听了更加奇怪,仔细询问后才知道,孩子的班主任在班上开展了一个活动:每周评选出“好孩子”、“坏孩子”若干名,还要张贴出来。朋友的儿子既没被评为“好孩子”,也没成为“坏孩子”。他说,班上有一个学生已经连续几次被评为“坏孩子”了。
身为老师的我,听了以后心情异常沉重。我很同情这些小孩子,尤其是那个已连续几次被评为“坏孩子”的学生。这些幼小的心灵里怎能承受如此的重压?老师怎能残忍地用这样的评比,来打击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
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是各方面还不健全、需要老师引导与呵护的孩子。很难想象,当孩子们被老师贴上“坏孩子”这样的标签后,他们将怎样面对周围的同伴,怎样去看待学校生活,又怎样从这样的生活中获得成长的自信与快乐?怎样形成健全的人格意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刚刚走进校门的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孩子天性好动、好奇,缺乏自我约束力,有时不免犯错误,甚至会屡教屡犯。作为教育者,应了解孩子,用宽广的胸怀去包容孩子的不成熟,用爱心和耐心去帮助孩子克服这样那样的毛病。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言:“人性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所以,不是好孩子才需要老师的赏识,那些所谓的“坏孩子”更需要老师的赏识。赏识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树立学习和生活的自信,激发起不断追求进步的愿望。而对孩子横加指责和贬损,甚至简单粗暴地把孩子定性为“坏孩子”,只能使他们变得更加自卑和消沉。它给孩子带来的精神创伤可能一辈子都难以平复。
对学生深沉而又真挚的爱,是老师赏识学生的前提。假如我们能够满腔热情地去面对学生,就不会对有问题的学生横眉冷对,更不会用评选“坏孩子”的办法去伤害他们。要知道,评选“坏孩子”,无疑是在用一把看不见的刀子去戳孩子那原本脆弱的心。不知当我们的老师这样做时,是否发现孩子那小小的身体在颤抖?是否注意到孩子那如小羊羔一般哀怜的目光?
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有一双善于赏识的慧眼,用爱的阳光温暖孩子的心房,带给孩子一个崭新的充满希望的快乐天地。
[举例]由学生作弊引发的思考
某次期中考试,有部分学生为得个相对理想的成绩,竟然相互通过手机发短信交流答案。班上有一位心直口快、学习刻苦的小女生洁,感觉这种考试竞争不公平,认为长此以往会养成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赌徒心理,还会挫伤诚实守信者的积极性。于是跑到德育处反映了这种歪风邪气。反映了问题,洁感觉很自豪,又把整件事的前前后后给同班相处要好的几个同学说了,这些小伙伴各自出于不同的目的又将此事在班上扩散,同学议论纷纷。据洁的描述,班上的同学都在疏远她、议论她,甚至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自己感觉实在受不了,希望在最短的时间离开这个集体,并向父母明确提出转学的要求。父母一听,一个简单的道理脱口而出:难道邪要压正了不成?于是向班主任夏老师反映此事,并希望班主任劝说孩子回校上课。
夏老师该怎么办呢?
一、告诉她,你的做法是对的,别怕,老师为你撑腰,谁敢对你不客气,我收拾她。评析:黑社会口气,家长式作风,把问题简单化,其结果是旧账未清,新账接踵而至。
二、要她说出哪些人作弊,哪些人对她指指点点,严惩这两方面的典型人物,以求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以表班主任爱憎分明的坚定立场。评析:当今社会乃法制社会,什么事都得讲个有理有据,否则便有以权压人之嫌。轻则对老师的素质打问号,结果是弄个貌恭而心不服;重则搞成班上一连串的相互对质,你怀疑我,我猜忌你,岂不乱了套,单纯的班集体将会乌烟瘴气,即使烟雾终将散去,可学生心灵上的阴影可能永远挥之不去。
三、“善意”提醒她:这个社会复杂得很,英雄难当,吸取教训,可管可不管的事坚决不管,何必操这么多闲心,有时间有精力多为自己考虑。老师肯定你的做法,但你也要明白,历史上有多少人为坚持正义不被人理解,你一个小女生,何必这么认真。评析:此法难说把该同学真的说“通”、说“明”了,转瞬间成了一个老于世故的人。有一天竟然给你做起策反工作来:老师啊!我们都知道班上同学的表现对你很重要,什么奖金、荣誉、升迁、地位全指望我们考个好成绩。很理解你的心情,但也好言相劝:名利权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看淡些吧。面对此番说词,你一定会仰天长叹: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啊!
咱们就不再漫谈了,反正一时也无法穷尽诸多的方法。夏老师的思考及做法如下:
必须承认的事实:一、肯定有作弊的现象存在,利用手机传递考试信息是其中之一;二、她向学校反映作弊问题一事在班上基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三、同学对她的做法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可以肯定不全是责骂,责骂的人中也不乏顺风扛旗、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四、她面临的心理疙瘩;同学的反应使她对自己的举动产生了怀疑,认为全班同学都憎恨她,得出自己以后无法在这个集体呆下去的结论。
班主任的任务是说服她,推翻她自己得出的结论,消除心理障碍。
谈话从问答开始
师:你去向德育处反映同学作弊一事,现在想起来后悔吗?
生:不后悔。(她的表情是犹豫的,有句歌词唱得好:你的眼睛背叛了你的心灵。)
师:你的回答是对的,但你的内心不是这样想的。说你是对的,是因为你站在正义的一面;说你言不由衷,是从你的表情读出来的,你心里感觉此举付出的代价太大,似乎又没有实际的意义。(听到这里,她脸上露出无助、甚至是无奈的表情。)
接下来要说服她,此举的代价并不大,也就是要得出一个让她信服的结论:憎恨你的人只是极少数,这些极少数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部分会认识到自己错了,真正将错就错,死不悔改的人少之又少。其次,还要列举她的行动给老师、学校以及她本人带来的好处。
师:问个题外话,高一政治讲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人见钱眼开,为了钱不择手段,比如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面对不法行为,有人会向相关部门举报吗?
生:会。
师:举报不法行为这种正义行为会遭人痛恨吗?(请注意:故意强调“正义”二字)
生:不会。
师:会,就是那些不法商贩。为什么呢?不法商贩们感觉自己的个人利益受到威胁。(洁的表情告诉我,对刚才的错误回答有些不好意思。)
师:你现在告诉我,对你的举报,班上哪一类人眼前真的很你。
生:作弊的那些人。
师:真正作弊的人是多数还是少数?
生:是少数。
师:作弊的人中有没有会自我反省的?
生:有。
师:那你是否同意这样的结论,对你的举报行为有意见的是少数人中的部分,也就是作弊者的部分。之所以肯定没作弊的人不恨你,那是因为他们和你一样同是受害者。
生:同意。
师:你现在还认为班上的人都恨你吗?(洁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从她那带羞愧的脸上,我读懂了她要表达的意思。)
师:接下来老师给你讲讲此举带来的好处。一、老师会反思自己监考工作中的漏洞,认识到部分同学的成绩又有一定的水分,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更加心知肚明,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有的放矢。二、学校以后会加强考试的管理工作,并在学生中加强开展诚信教育,为诚信社会的构建尽到义务,做出贡献。三、经过这件事,你的最大收获是提前弄清一些大道理:首先,维护正义真理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不会太平坦;正因为如此,坚持正义真理的人被历史永远记住;其次,你还应该认识到,可以告诉好朋友的事情,应该允许他告诉别人(因为他也有除你之外的好朋友),但底线是不歪曲事实,不添油加醋。四、对于极少数暂时想孤立你的人,也不见得就是坏事,可以理解为打扰你的人少了,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多了,一切用实力来说话。
谈话到此,洁的表情显得很轻松,可以看出,压在她心里的包袱被卸下了,需要的只是短时间的恢复调整。
当然,除了这次成功的谈话,班主任围绕着此事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各科任教师根据学生基础、平时学习状态、单元测试成绩为基本依据,对那些考试分数直线上升的学生进行多方面排查。确实有重大作弊嫌疑的,由科任教师进行不公开的戒勉性谈话。作为班主任,在学生面前假装不知道各科任教师所作的排查。但借用了发生在其他班的被监考老师抓到现行,并被学校公开处分的事例引入话题,指出所带班级并非一方净土,只不过是侥幸躲过监考老师的目光罢了。同时告诫他们久走夜路必闯鬼,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简单道理,以此达到敲山震虎的效果。
[举例]最重要的事情是诚实
“作为一名教师,我没有想到我的学生们会用作弊这种手段来欺骗我,来欺骗你们自己、你们的学业。作弊对我来说从来都是一种耻辱,尤其当我来到异国成为一名教师时。我宁愿我的学生从我的课上只学到诚实。所以,凭我的心,我请求我的学生再也不要作弊,再也不要欺骗。”
当24岁的R面向我们76位中国大学生跪下她的左腿时,整个课堂一片静寂,虚空一样的静寂。然而我却分明清晰地听到了76颗心脏以怎样的速度跳动,听到了76个躯体里血的河流以怎样的速度奔涌,听到了76颗灵魂在如何地吼叫却没有一颗勇敢地站出来表白。
R曾在美国获政治学学士和商业金融管理的硕士学位,在美国她是一个有着丰厚收入的银行职员,而她却选择了“英语学会”这个使世界人民学习英语的组织,她想把到异国去传播英语知识作为一抹优美的华彩涂在人生的第24个年轮上。
如今,她终于如愿地站在了M大学的讲台上,迎接新的挑战。这块崭新的领域对R充满着神奇与幻想,她尽情地享受这里美妙的时光。然而,这一次她失望了。三次讲座一次测验。仅有的6张讲义上几乎印下了所有要点,任何一位学生只要认真看上两遍便会从容通过测验。可是,她失望了。 R和另两位外籍教师一起找到了系里,讲述了学生们作弊的情况。很多人为这次考试作了“准备”——纸条小抄、桌上的记号以及她们大概永远也搞不懂的手势。
三位异国女性愤怒了,她们要求重新考试。法不责众,传统的中国法则使系主任为难了。两个小时艰难的讨论后,惩罚是全体降分20分。
于是,当R再次登上讲台,她放下了讲义。她对自己的职责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当那双碧蓝深邃的眼睛再一次扫过整个课堂时,那里仍是一片沉寂,只有她响亮坚定的声音仍在回响:“我知道分数对于学生的重要性,知道你们需要一个高分去获得更好的工作,但我不明白,如果你们没有真正的才识,如何去维系这种生活……” “我亲爱的同学们,20年、10年或许更短的时间以后,我,一名外籍教师所讲的知识或许都会成为流水从你们的记忆中流走,我不会遗憾,但我希望,真心地希望,到那时,你们还会记得有一位异国老师曾怎样地请求你们做一个诚实的人……” R的一只膝盖抵着地,嘴唇仍在颤动着,而我好像什么也没听见,只有一个声音在夜空中震荡:“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be honest!”(最重要的事情是诚实。)
[举例]好教师应具有的品质
[美国]保罗•韦地博士对九万名学生的调查“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学生认为好的教师应具有如下十二种品质:
1.友善的态度——他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
2.尊重每一个人——他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
3.耐性——他绝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做到为止。
4.兴趣广泛——他带我们到课堂以外,并帮助我们把知识用于生活。
5.良好的仪表——他的语调和笑容使我很舒畅。
6.公正——他会给予你应得到的,没有丝毫偏差。
7.幽默感——他每天都带来欢乐,使课堂不单调。
8.良好的品行——我相信他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但我从未见过。
9.对个人的关注——他会帮助我认识自己,我的进步有赖于他。
10.伸缩性(灵活性)——当他发觉自己有错,他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11.宽容——他装出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12.颇有方法——忽然间我能顺利念完我的课本,竟然没有觉察是因为他的指导。
教师劳动的三重收获:收获各类人才,能满足人们为社会尽责任、尽义务的需要;收获真挚的感情,能满足人们感情和谐、融洽的需要;收获科研成果,能满足人们研究、创造的需要。在事业的道路上,走得最远的,往往就是对事业爱得最深的人。与其不切实际地要求每个人“干一行,爱一行”,不如提倡人“爱一行,干一行”。爱你干好的事,干好你爱的事;唯有干得好,你才会去爱;唯有爱得深,你才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