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安全的思考
中学生网络安全的思考
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网络的特殊性和网络发展的不完善性,网络带给中学生的这种双面特征尤为显著。因此,我们在看到电脑网络对中学生有利一面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并引起足够重视。中学生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话题。
首先,谈谈网络带给中学生的“利”。
网络的信息化特征催生了中学生的现代观念的更新,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它使中小学生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
一、开阔视野
网络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并实现了全球信息的共享,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可以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人文历史,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中小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二、加强对外交流
网络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可以超越地域的限制,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者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共同讨论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消除了相互交流的顾忌,实现了学生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同时现在的中小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性格内向的人带来压力,而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三、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网络就为学生提供了这个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例如有的同学可能对学校的一些课程不是很感兴趣,可是对网页制作、动画设计等却有相当的爱好和学习的天赋,网络这时就为他提供了这样一个个性化发展的平台,利用网络就可以实现学习、研究乃至创新。
四、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
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毕竟有限,并且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而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一个更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教育,并且网络资源更加丰富、全面。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诸多的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中学生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其次,中学生上网的弊端也很明显。
一、“信息污染”对于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上或交融或冲突。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由于我国目前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暴力、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中学生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相对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很难抵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对中学生将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很大影响。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由于信息传播的任意性、隐蔽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导致丧失道德规范,致使中学生在网络上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丧失了社会责任感,更进一步,将网上养成的不良行为,以及色情、暴力等带到现实生活中,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
三、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网络由于可以即时的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中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
QQ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的讨论自由、广泛,中学生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倾诉。但这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尽管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年缓解压力、平衡心理、但过多虚拟的网上情感交流无疑让许多青年在放飞情感的同时,总想试图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埋心底,不愿向真实世界坦露,并懒得与活生生的人进行情感交流,慢慢地脱离了现实社会的轨道。
四、网络的诱惑性造成中学生荒废学业,更甚患上“互联网成瘾综合征”。
新鲜事物对中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网络的丰富多彩而使其对中学生极具诱惑性,这种诱惑往往会导致中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由于中学生心理素质不强,自制能力相对较弱,有些人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与身边的人没有共同语言,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更甚者,不上网时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等症状,上网又无法控制时间,形成心理疾病。医学上把这种症状叫作“互联网成瘾综合征”,简称IAD。
第三,怎样合理使用网络这把“双刃剑”。
现在的学生开始接触网络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一、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这是大多数学生开始接触网络的途径;
二、在一些较大小孩带领下在社会上的网吧,通过游戏、聊天等接触、认识网络;
三、家长由于工作、生活的需要,在家里开通了网络,孩子通过旁观,逐渐认知网络。
我们要让中学生健康、文明的使用网络,也必须从这三个途径入手,加强相关的管理、监督、教育和引导。
学校方面应该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的思想教育,例如,组织学生学习讨论《互联网管理条例》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以及把教育学生文明上网、远离经营性网吧作为安全文明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等,让学生了解网络的“利”、“弊”,认识网络对学生的危害,让学生在畅游网络时远离黄色、暴力、反动等不良信息。同时加强对学校机房的管理和监督,在校园网或网络教室安装防病毒软件和防黄过滤软件,限制机房网络对不良网站的访问,老师可以推荐学生一些绿色网站,让学生在网上学习的同时,身心健康的发展。
社会网吧往往是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源头,有些经营商由于利益的驱使,抓住中学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特点,包庇、纵容、支持他们登陆色情、暴力网站,使他们沉迷于网上不能自拔。一些中学生因此入不敷出,直至走上偷盗、抢劫、强奸、杀人的犯罪道路。学校和家长应积极协助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开展“净网”行动,加大对违规经营网吧的整治力度,不断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家长在家上网,要注意对孩子的引导。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因此,家长在家里使用网络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可能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同时应该安装防黄过滤软件,限制孩子在家使用网络的时间以及对不良网站的访问。
要使中学生健康、文明的使用网络,也不是学校、家长、社会单方面可以解决的,三者应该加强合作,在“趋利避害、疏堵结合、重在引导”的原则下,完善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网络安全工作机制,加强学校、家长、社会的沟通联系,共同完成对中学生使用网络的监督、管理、教育和引导的工作。为中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学习环境。
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学生与网络的接触、了解、认知不可避免,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中学生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给学生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社会应该加强对中学生上互联网的研究,同时加强对网络的管理、监督,共同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增强中学生上网的成效。我们应该通过引导和规范相结合的方法,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通过各种途径让中学生认识到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对其上网继续引导和规范,使其有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区别,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对中学生进行网络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同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爱护,多了解他们的心声。既带好路,又提供好“保护”,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舞台,让他们驰骋、飞翔。